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医院党建 >> 党建园地

交通关口的测温医生:“我是党员,我的背后是家乡”

  • 时间:2020年2月4日
  • 浏览次数:7807

  
1月30日下午2点,吴江区常台高速黎里收费站出口。
明媚的阳光照在身上,并没有给孙芳华带来太多的暖意,两三摄氏度的气温,配合着裹了湿润空气的寒风,总有办法带走他身上不多的热量——江南小城吴江的冬天就是这样。一辆两厢小车由高速出口驶来,小车上高高堆起的行李,引来众人瞩目,而当小车驶近时,逐渐清晰的外地牌照,更是让大家紧张起来。
交警拦下小车。一驾一乘,两个口罩歪斜的中年男子下了车,直到走近孙芳华时,两人才在众人的催促下扶正口罩。
没有犹豫,孙芳华迈步上前,举起已消毒的耳温枪,测出了驾驶员的体温。
“这些天尽量少去公共场合,口罩一定要戴好。”
给耳温枪消毒,准备给乘员测体温时,孙芳华对驾驶员温言相劝。
“其实我也有点忐忑的,尤其是面对驾驶外地牌照车辆且不戴口罩的人。”忙活一阵后,孙芳华对记者说,“但我必须往前走,因为我是医生、我是党员,我的背后就是家乡。”
返程的人越来越多,志愿者也越来越多
孙芳华是吴江区中医医院肛肠外科的医生,当天早上近8点,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的志愿者,他站到了常台高速黎里收费站的出口处。与孙芳华一道参与志愿服务的,还有他的同事、区中医医院放射科医生蒋茂利。防护服、口罩、手套、耳温枪、额温枪、酒精棉,便是两人的全套装备。
在两人身旁的一张长条小桌上,放着一叠表格。
1月29日早上8点到中午12点,检查车辆62辆次、人员122人次;
1月29日中午12点到傍晚7点30分,检查车辆335辆次、人员841人次;
1月29日傍晚7点30分到午夜12点,检查车辆187辆次、人员537人次;
1月30日午夜0点到早上8点,检查车辆110辆次、人员300人次。
当天早上近8点,从同事、区中医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朱云峰手中接过体温计后,到中午12点,孙芳华和蒋茂利就已检查车辆超过250辆次。
“返程高峰来了,人会越来越多,基本上没有闲下来的时候,有时还会有点车辆积压。”孙芳华说。
眼下,在黎里收费站出口检测体温的志愿者有6人,都是来自区中医医院的医生。6人分成3班,每班负责8个小时。
“人手有点紧张,不过,这两天已经有更多志愿者报名了,接下来会分成四班,每班人手也会多一些,这样的话,检查就能更顺当一些了。”说起志愿者,孙芳华言语中带着自豪。
希望每个人都是“绿色”,也不会放过一个“红色”
“车辆驶下高速后,交警和交通部门的工作人员会把每一辆车都拦下来,然后由我们挨个检测体温。”孙芳华晃了晃手中的耳温枪,对记者说,“体温正常的,耳温枪显示屏是绿色的,如果体温偏高,就会出现黄色,再高,就会显示为红色,那就要当心了。”
到当天下午2点,孙芳华和蒋茂利也未发现一个体温偏高的人,这是大家都期待的好现象,孙芳华很希望这个好现象能一直保持下去。
“大家都平平安安的,真好。”孙芳华说。
尽管出现了大家都期待的好现象,但孙芳华并不敢有丝毫的放松与大意,在交接班的6个小时前,朱云峰就拦下了一名“红色”体温的湖北荆门女青年。
“第一次测出‘红色’时,我和同事陆玉春以为她是刚从车里出来,所以体温偏高,但在户外反复测了几次后,体温还是‘红色’,大家就警惕了。”朱云峰说。
后来,他和一名交警一路跟车护送,直到女青年把车开进医院,两人才放心离开。
挡得住病毒的防护服,挡不了江南凌晨三四点的寒气
从医院回到收费站出口时,朱云峰和陆玉春迎来了最难熬的时刻。
“下午好一点,至少能晒晒太阳,有防护服罩着,寒气只能从脚下渗进来。”孙芳华说,可夜间就不一样了,能挡住病毒的防护服,压根挡不了江南凌晨三四点的寒气。应对低温的办法有很多,脚冷跺脚、手冷搓手,但朱云峰只能跺脚。
“一手捏着酒精棉球,一手握着耳温枪,没法搓手。”朱云峰笑着说,不仅不能搓手,左手的热量还会被酒精棉球带走,而为了确保棉球能给耳温计的枪头消毒,他还得隔一会就换一个棉球,“判断能否消毒的办法很简单,捏在手里冷冰冰的,像是捏了一块冰,就说明棉球里有酒精,否则就该换了。”
右手也有分工,得握紧耳温枪,以掌温焐着耳温枪枪身,否则,这娇贵的电子仪器就会罢工。
“更折磨人的是,后来还起雾了。”朱云峰嘿嘿一笑,当时,他的牙齿真的“打架”了,“那个时候,虽然跺脚也还是觉得脚冷,但心里热乎乎的,只要大家坚持着,这雾终究是会散的。”
来源:吴江日报
作者: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徐海军
责任编辑:沈利芬 梁海燕 蒋志初